2019 / 08 / 12
Flutter Framework 源码解析( 1 )—— 开篇和绘图引擎的用法
Flutter 是 Google 主导的跨平台 UI 开发解决方案,也是 2019 年前端界最热的名词(再加个「没有之一」,应该也不算过分吧)。因为工作的原因,我曾「被迫」完整地阅读了 Flutter Framework 的几乎所有代码,并使用另一种语言 TypeScript 重新实现了 Flutter Framework 的核心功能。这是一段痛苦的经历——至少在彼时,Flutter 的实现还远远称不上优雅。但是如今回望,这段经历也使我有机会得以一窥「世界级」UI 渲染框架的内部运行原理,令我「大开眼界」。正所谓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,我准备开一个系列博文,讲一讲那段时间我阅读和实践 Flutter 的所见所闻。
Flutter 与之前的跨平台 UI 开发解决方案(以 React 为代表)的最大区别,即 Flutter 是「自绘性」的。React 等框架最终需要借助具体平台的 UI 实现来落地:在 Web 上落实到 DOM API,在 iOS 和 Android 上各自落实到 iOS 和 Android 操作系统提供的 UI 组件,至于将组件画出来这个任务,则交由平台(WebView / iOS / Android)自己来实现了,画成什么样子,不得不受平台的钳制;而 Flutter 则更进一步,绕过平台的 UI 组件,直接落实到了绘图层,借助(Skia)这个强大的开源绘图引擎,自己把控了 UI 组件的绘制这一步骤。只要平台能够与 Skia 对接(通常是通过 OpenGL),Flutter 基本可以保证完全一致的渲染体验。Flutter 具有「自绘性」的特点,固然是因为它出现得比 React 晚,对 React 的痛点有深切的领悟,同时也与其团队的背景也密不可分——据说 Flutter 开发团队的许多成员都来自原 Chrome 浏览器 团队,而我们知道 Chrome 浏览器的绘图也是靠 Skia 完成的;所以 Flutter 其实与 Chrome 也有很深的渊源,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完全没有 W3C 包袱的 Chrome 的继承者。
Flutter 的上层框架使用了 Dart 语言,这是一门优缺点都比较明显的语言(正如 Flutter 是一款优缺点都比较明显的框架)。Dart 在 Flutter 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,从界面的描述,到布局、合成、绘制,整个渲染的逻辑(在 Chrome 中由 C++ 完成)有九成是由 Dart 完成的。本系列博文的讨论都将基于这门语言进行,但对 Dart 语言本身则不太会展开讲,我相信,对于前端工程师而言,Dart 语言本身造成的障碍是较为有限的,尤其是如果你已经使用过诸如 typescript 这样的具有类型系统的前端编程语言。如果你完全不了解 Dart,直接跟着本文熟悉 Dart,遇到问题去查阅一下文档,相信本系列文章完结时,你就能写出相当工整的 Dart 代码了。
Flutter 架构
宽泛地说,从 UI 的描述到屏幕上的像素颜色,Flutter 处理的数据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:
- Widget 树:抽象概念,表示用户对界面描述的方式。更准确地说,用户通过派生
StatefulWidget
或StatelessWidget
类来实现顶层Widget
类以描述整个应用,我们也通俗地将此行为称作「用户通过 Widget 树描述应用的 UI」。 - Element 树:树形数据结构,持久地存在于应用运行期间的 Dart 上下文中,根据
Widget
的变化更新自身管理的数据,并在必要的时候对 RenderObject 树进行调整(增删改)。Element 树与 Widget 树的节点几乎一一对应。 - RenderObject 树:树形数据结构,持久地存在于运行期间的 Dart 上下文中,接收来自 Element 树的同步。布局和绘制操作是针对 RenderObject 树进行的。RenderObject 树节点的数量通常略少于 Element 树的节点。
- Layer 链表:链表形数据结构,节点本身持久地存在于运行期间的 Dart 上下文中,并依附与某些特定的 RenderObject,但链表节点间的关系则依赖程序对 RenderObject 树的遍历;每次绘图,需将 Layer 链表同步给 Engine 层。Layer 链表中节点的数量是较少的,通常许多个 RenderObject 才对应一个 Layer 节点。
- Engine 层:由 C++ 实现的绘图层,依赖 Skia,为 Dart 提供少量但性能极高的绘图、合成 API。
其中,1~4 通常又称为 Flutter Framework;而第 5 步则属于 Flutter Engine 的范畴。通常,不熟悉 Flutter 的读者可能对以上描述难以理解,请勿介怀(其实这几句是写给我自己整理思路的),大概能记住下面这张图就可以了。
绘图引擎的基本用法
Flutter 是「自绘性」的渲染引擎,最终离不开绘图操作。我想先抛开 Widget,Element,RenderObject 这些概念,从 Flutter 所使用的绘图引擎开始讲起,这对后续的学习是很关键的。我们先按照 Flutter 官方提供的 Flutter Framework 开发环境配置指南 配置好环境,然后在 examples
目录中新建一个项目,即可以开始写一些 Dart 代码了。
第一个段代码是这样的,我们用 Flutter Engine(dart:ui
) 画了一条斜线,从 (300,300) 画到 (800,800):
import 'dart:ui';
void main(){
PictureRecorder recorder = PictureRecorder();
Canvas canvas = Canvas(recorder);
Paint p = Paint();
p.strokeWidth = 30.0;
p.color = Color(0xFFFF00FF);
canvas.drawLine(Offset(300, 300), Offset(800, 800), p);
Picture picture = recorder.endRecording();
SceneBuilder sceneBuilder = SceneBuilder();
sceneBuilder.pushOffset(0, 0);
sceneBuilder.addPicture(new Offset(0, 0), picture);
sceneBuilder.pop();
Scene scene = sceneBuilder.build();
window.onDrawFrame = (){
window.render(scene);
};
window.scheduleFrame();
}
真正做「画斜线」这件事的代码,只有调用 canvas.drawLine
的一行。用过 Canvas 的前端同学应该已经闻到一些熟悉的味道了吧。虽然 Canvas 2D 中虽然没有 drawLine
,但是用 moveTo
和 lineTo
也能达到完全一致的效果,它们的核心绘图功能——画点,画线(直线,曲线),画多边形,甚至画图片,逻辑上是很容易对齐的。
当然,更敏感的同学一定也发现了一些风格上的差异。比如说,传入坐标点的时候,Canvas 一般直接通过两个参数传入数值,而 Flutter Engine (后面简称为 Engine)则需要传入包装过的 Offset
对象,笔触的信息如颜色、线宽等也是类似。这能够方便 Framework 管理绘图所需的信息。
实际和 C++ 通信的时候,还是直接传的参数,
Offset
和Paint
这类包装对象是由 Engine 提供的一层很比较薄的由 Dart 实现的桥接层来定义的。所以,在 Canvas 2D 之上,我们也是可以定义诸如类似的结构。
除了调用 canvas.drawLine
,Engine 的使用就比 Web 上的 Canvas 要复杂多了。Web Canvas 很直接,首先 getContext()
拿到上下文,然后就可以画点、画线、画图片了,所有的绘图会立刻反映到屏幕上;但是 Engine 中,绘图操作只是输出到了一个 PictureRecorder
的对象上;在此对象上调用 endRecording()
得到一个 Picture
对象,然后需要在合适的时候把 Picture
对象添加(add
)到 SceneBuilder
对象上;调用 SceneBuilder
对象的 build()
方法获得一个 Scene
对象;最后,在合适的时机把 Scene
对象传递给 window.render()
方法,最终把场景渲染出来。
有几点值得注意的:
PictureRecorder
对象是一次性的,当调用endRecording()
之后,PictureRecorder
对象就被释放了。一个PictureRecorder
只能关联一个Canvas
对象。- 同理,
SceneBuider
也是一次性的,调用build()
后,SceneBuilder
对象即会失效。 window.render(scene)
只能在一次「绘图窗口期」内调用,也就是window.onDrawFrame
或window.onBeginFrame
。Dart 没有提供原生的setTimeout
或requestAnimationFrame
,但是window
对象提供了类似的功能:在调用window.scheduleFrame()
后,下一次屏幕刷新时,系统将依次调用window.onBeginFrame(Duration d)
或window.onDrawFrame()
。而只有在这两个方法内调用window.render()
方法,才能成功地进行绘图。
图层
上面说到,用 Flutter Engine(或者说背后的 skia)绘图,与在 Web 上用 Canvas 2D 绘图相比,多了许多前置和后置步骤。这些繁琐的步骤对复杂系统 UI 的渲染是至关重要的。系统 UI 的一个重要特点(与游戏等 UI 场景相比)就是: 整个屏幕通常是由多个组(有时候又叫窗口、容器、图层等)来组成的,每个组内的逻辑是内聚,而整个组有时候会整体发生变化,如移动位置,变换,更改透明度。想象一下在 PC 桌面上拖动应用比如 Word,这时 Word 应用内部的复杂界面绝没有必要因为拖动而反复重绘,可以猜想 Windows 一定是将 Word 应用的绘图结果缓存在了某处,拖动 Word 之时只是拖动了这张「图片」(Picture
)而已。
看下面这个简单的例子:
import 'dart:ui';
void main(){
PictureRecorder recorder = PictureRecorder();
Canvas canvas = Canvas(recorder);
Paint p = Paint();
p.strokeWidth = 30.0;
p.color = Color(0xFFFF00FF);
canvas.drawLine(Offset(300, 300), Offset(800, 800), p);
canvas.drawLine(Offset(800, 300), Offset(300, 800), p);
Picture picCross = recorder.endRecording();
window.onDrawFrame = (){
int i = DateTime.now().millisecond;
PictureRecorder recorder = PictureRecorder();
Canvas canvas = Canvas(recorder);
canvas.drawLine(Offset(i*0.2, 550), Offset(1080-i*0.2, 550), p);
Picture picLine = recorder.endRecording();
SceneBuilder sceneBuilder = SceneBuilder();
sceneBuilder.pushOffset(0, 0);
sceneBuilder.pushOpacity(128);
sceneBuilder.addPicture(new Offset(0, 0), picCross);
sceneBuilder.pop();
sceneBuilder.pushOffset(0, 0.5*(i-500));
sceneBuilder.addPicture(new Offset(0, 0), picLine);
sceneBuilder.pop();
sceneBuilder.pop();
Scene scene = sceneBuilder.build();
window.render(scene);
scene.dispose();
window.scheduleFrame();
};
window.scheduleFrame();
}
上面这个例子,我们用到了两个 PictureRecorder
,分别对应创建了一个 Canvas
。这两个 Canvas
构成了独立的「空间」,当在其上调用绘图方法如 drawLine
,然后结束记录(endRecording
)后,所绘制的图形就记录在了 picture
中。这里,我们先在 picCross
上画了一个叉叉(这个操作只做一次),然后在每一帧,生成一个新的 picLine
,上面画一条长度随时间变化的横杠。然后,把两个 Picture
叠加合成起来,形成最终的场景。
注意,在这个例子中,画叉叉的操作只进行了一次,但是它每一帧都参与了动画的合成操作。如果这个叉叉特别复杂,只要它本身没有变化,也只需要去画一次,这就是分层(layer)和合成(composite)带来的优势。因为对 OpenGL 有一些了解,所以我猜测 Picture
的背后应该是 OpenGL 中的 RenderBuffer
或(Vulkan / Metal 中)类似的结构,已经缓存了绘制结果即像素值。在 Web 上的 Canvas 2D 上下文中,并没有特别高效的方法(putImageData
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案)。
合成的过程是通过对 SceneBuilder
进行 push
和 pop
操作完成的。SceneBuilder
维护着一个状态栈,你可以向其中压入或弹出一些状态,包括位移、透明度、裁剪等等。当栈里有一些状态时,向场景中加入(add
)的内容,在合成时就会被栈中所有的状态依次影响。比如在上面这个例子中,picCross
会受到 pushOffset(0,0)
、pushOpacity(128)
两个状态影响,即以半透明度渲染;而 picLine
会被 pushOffset(0,0)
,pushOffset(0, 0.5*(i-500))
两个状态影响,即在 Y 方向(垂直方向)上发生 0.5*(i-500)
的位移。
在 Flutter 中,层是隐藏在 RenderObject 背后的极为重要的概念。通常,一个半透明(或者位移的,或裁剪的)的容器节点(RenderOpacity
)会单独创建一个图层,并使此节点下的所有子节点的绘制都发生在这个单独的层上。
绘图元素:点、线、面、文本、图片
前面我们仅仅用了绘制了一条直线段,这一节我们简单梳理一遍绘制其他主要元素。看下面这个例子:
import 'dart:ui';
import 'dart:async';
import 'dart:io';
import 'dart:typed_data';
import 'package:flutter/foundation.dart';
void main(){
PictureRecorder recorder = PictureRecorder();
Canvas canvas = Canvas(recorder);
Paint painterStroke = Paint();
painterStroke.strokeWidth = 20.0;
painterStroke.color = Color(0xFFFF00FF);
painterStroke.style = PaintingStyle.stroke;
Paint painterFill = Paint();
painterFill.color = Color(0xFF00FFFF);
painterFill.style = PaintingStyle.fill;
List<Offset> points = new List<Offset>(3);
points[0] = new Offset(100.0, 200.0);
points[1] = new Offset(300.0, 200.0);
points[2] = new Offset(400.0, 200.0);
canvas.drawPoints(PointMode.points, points, painterStroke);
canvas.drawArc(
Rect.fromLTWH(100, 420, 200, 200),
0.0, 3.14*1.5, true, painterStroke
);
canvas.drawCircle(Offset(350, 350), 80, painterStroke);
canvas.drawRect(Rect.fromLTWH(100, 700, 300, 100), painterFill);
ParagraphBuilder paraBuilder = new ParagraphBuilder(new ParagraphStyle(
fontSize: 60,
));
paraBuilder.addText(
"Flutter is Google’s UI toolkit for building beautiful, " +
"natively compile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, web, " +
"and desktop from a single codebase.\n");
Paragraph prg = paraBuilder.build();
print(prg.height.toString());
prg.layout(new ParagraphConstraints(width: 900.0));
print(prg.height.toString());
canvas.drawParagraph(prg, new Offset(100, 900));
Future<Codec> loadImage() async {
HttpClient clt = HttpClient();
Uri resolved = Uri.base.resolve(
"http://img.alicdn.com/tfs/" +
"TB1_x5StSzqK1RjSZFpXXakSXXa-1024-1024.png"
);
HttpClientRequest request = await clt.getUrl(resolved);
HttpClientResponse response = await request.close();
Uint8List bytes = await consolidateHttpClientResponseBytes(response);
Codec cc = await instantiateImageCodec(bytes);
FrameInfo fif = await cc.getNextFrame();
canvas.drawImageRect(fif.image,
Rect.fromLTRB(
0, 0, fif.image.width.toDouble(), fif.image.height.toDouble()),
Rect.fromLTWH(500, 250, 500, 500), painterStroke);
Picture picture = recorder.endRecording();
SceneBuilder sceneBuilder = SceneBuilder();
sceneBuilder.pushOffset(0, 0);
sceneBuilder.addPicture(new Offset(0, 0), picture);
sceneBuilder.pop();
Scene scene = sceneBuilder.build();
window.onDrawFrame = (){
window.render(scene);
};
window.scheduleFrame();
}
loadImage();
}
画点和画面都比较简单,按照规范在 canvas 上调用 API 就可以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是填充模式还是边框模式,需要在 Paint
类的实例中设置 style
属性。
绘制文本稍微复杂一些,需要创建同样是一次性的 ParagraphBuilder
对象,添加文本(addText
)后 build
出 Paragraph
对象。然后还没有完哦,我们需要按照特定的宽度对其进行排布(layout
),以决定文本从哪里换行:当没有排布时,Paragraph
对象的 height
是 0,而排布之后,则具有了特定的高度。最后,用 Canvas
的 drawParagraph
方法把文本绘制出来。
绘制图片也比较复杂,首先我们需要创建 HttpClient
对象去加载图片的数据,得到数据将其实例化为某种编码的图片 Codec
对象,然后从其中取一帧(有些图片格式包含多个帧,Flutter Engine 普遍地考虑了这种情况,即使是只有一帧的图片也包含「帧」的概念),并使用 Canvas
对象的 drawImageRect
(或 drawImage
)画出来。
小结
这一篇,主要讲了 Flutter Engine 的一些用法。虽说系列文章的标题是「源码解析」,但是本篇中并没有太涉及源码本身。这是因为:
- 本篇使用到的对象如
SceneBuilder
,PictureRecorder
等其实是一层非常薄的包装层,稍微深入一下就会发现native
关键字,内部逻辑已经进入了 C++ 实现的部分(即真正的 Flutter Engine),这一块我并没有仔细看过,也不在系列文章的范畴内; - 以我有限的经验来看,想深入了解一个库/框架/模块,与其直接看模块本身的代码,不如看模块的单元测试代码。先弄清楚模块的意图,弄清楚模块的依赖的用法,就更容易猜测出模块是如何实现的,这时再到模块代码中去寻求映证,反而比直接阅读模块本身代码的效率高,也有趣一些。
通过本篇,我(或者读者)应能感受到 Flutter Engine 提供的 API 的原始(接近底层)风格;正是这种极为原始的操作能力,给了上层框架 Flutter Framework 以极高的灵活性,奠定了高性能 UI 渲染的基础。希望本篇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,能够成为后面讲到 Layer
,RenderObject
等概念的基石。